全本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红娘啼笑因缘 > 第491章 穿越魏晋之琅琊王氏

第491章 穿越魏晋之琅琊王氏(1 / 2)

红娘姐姐上线了……

这一章,红娘姐姐带着读者一起穿越魏晋,看看琅琊王氏与司马家族以及其他士族的联姻。

相传,琅琊王氏通过与皇室、与顶级高门大户联姻,搭建了牢固厚实的保护网络,在西晋政坛左右逢源,历经风雨而不倒……

红娘姐姐的祖籍是琅琊古郡,那里曾是琅琊王氏士族之地,也是琅琊王司马睿的封地……

听老人们说,琅琊王氏可不得了!那么,怎么个不得了呢?红娘姐姐小时候,只知道这座老城汽车站周围,有一个王羲之的雕像,算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和灵魂……在羲之雕塑东北方向,过了沂蒙路,大约隔着两条街,有一条砚池街,那里有一座王羲之故居。

羲之故居里还有个墨池,相传他四岁开始学写毛笔字,常常在那个池子里涮毛笔。

再后来,红娘姐姐大学同学的老父亲,在红色沂蒙大学历史老师,专门研究王羲之。曾经举办王羲之研讨会。再后来,这座城市还新建了书法广场……

但是,琅琊王氏家族究竟是怎么回事?大多数人们,每天生活在这座城市,也并不太了解。

琅琊王氏,相传是古代周朝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裔。据说,姬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,其后代便以“王”为姓氏。

到了秦朝末年,王氏家族的祖先王翦、王贲父子成为秦国着名将领,立下赫赫战功。

西汉时,他们的子孙为了躲避战乱,迁徙至山东琅琊郡。红娘姐姐觉得,之所以选择琅琊古郡,也许跟这里地理位置有关系,这座古城位于鲁西南地区,南北交通相对方便,离泰山和曲阜都不太远,关键紧邻沂河,物产丰富。稻米和小麦玉米均有生产。往东便是大海,海鲜也能及时运送。往南则是江苏连云港和徐州。

王氏家族的王元,他的曾孙叫王吉,王吉举(孝廉)入仕,后来担任昌邑中尉,他的主子就是昌邑王刘贺,就是被霍光夺权的汉废帝,海昏侯。

王吉还曾促成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见面。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。

王吉的儿子王骏担任幽州刺史,司隶校尉,御史大夫。孙子王崇继续担任御史大夫,大司农。王崇之后好几代,出了一个王仁,王仁担任青州刺史,王仁的儿子王融生了俩儿子,弟弟王览,哥哥就是“卧冰求鲤”的王祥。

王融虽未做官,但其父王仁一直为官,家庭相对殷实。与前妻有一子王祥,后娶庐江朱氏,生小儿子王览。

王览(206年-278年),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,是书圣王羲之的曾祖父,王夫之、王献之的曾曾祖父。二十四孝之一“卧冰求鲤”的主人公王祥的同父异母之弟。

“王览争鸩”的典故广为流传。后来王览出仕为官,经多次升迁,官至光禄大夫。

王祥(186年-268年),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,历经汉末、曹魏和西晋三朝,以“卧冰求鲤”名列“二十四孝”,被尊称为“孝圣”。王览的同父异母之兄。

相传王祥年轻时不肯出仕为官,后在弟弟王览的劝说下,年近六十应召出仕。曹魏之时,升任太尉;晋武帝继位之后,出任太保(辅导太子)。

从王祥王览开始,逐渐奠定琅琊王氏家族在西晋时期的地位。

王祥后期官至万户侯,三公,他的两个儿子都做到了太守级别的官,后来衣冠南渡,王祥这支留在了洛阳逐渐没落。

王览虽然不如哥哥王祥出名,但他育六个儿子,都担任了朝廷官员,到了第三代,更是出了王导、王旷等人,第四代有王羲之(王旷的儿子)、王允之等人,第五代有王献之,王夫之等人

还有一个后代叫王雄,他的两个儿子,做了刺史和平北将军。第三代有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王戎和玄学领袖王衍。

西晋时期,王氏一脉,逐渐发展壮大,形成了琅琊王氏家族。更神奇的是,那个名扬天下的夏侯渊竟然跟琅琊王氏也有渊源。夏侯渊的女儿分别嫁给了琅琊王氏后代和司马家族后代(琅琊王)。

王羲之的祖母姓夏侯,与晋元帝司马睿的母亲夏侯光姬是姐妹,而夏侯光姬的曾祖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名将夏侯渊。夏侯渊一生为曹操效力,东征西讨,参加官渡之战打败袁绍,在关右地区逐马超、破韩遂、横扫羌氐等外族势力,官至征西将军、封博昌亭侯。

两家的婚姻,可谓是强强联合。在当时的社会中,这样的联姻不仅有助于巩固双方的地位和势力,还为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荣耀。

琅琊是司马睿的封地,司马睿又号称琅琊王。司马睿与王旷(王羲之的父亲)、王廙、王彬兄弟是姨表兄弟,一起玩到大,同时也与王导自幼交好,“契同友执”,“有布衣之好”。

但是,随着琅琊王一代一代往下传,琅琊王与西晋皇帝的血缘越来越远,琅琊王在西晋政坛的地位是直线下落的。家族政治地位的高低,直接体现为姻亲的量级。

有史书记载,司马的姓是官职,属于皇帝用掌管兵器的官职名,赏赐给显赫的司马家族。

司马睿的曾祖父是宣帝司马懿,司马懿隐忍,终还是得到了想要的王朝。司马睿的祖父是琅琊武王(琅琊封地)司马伷,父亲则是琅琊恭王(世袭官职)司马觐,母亲则是夏侯渊的女儿夏侯光姬。

司马睿在司马皇族中名声不显、势力单薄,从封地琅琊就能看出,他在皇族中并不太重要。“时人未之识”,却最终登基至尊之位,民谚称为“五马浮渡江,一马化为龙”,其主要原因便是琅琊王氏在其背后的支持。

司马睿作为琅琊王,王氏在琅琊势力庞大,司马睿一直尽力结交,其祖父开始,三代与王氏联姻,友好关系保持数十年之久,司马睿曾对王敦形容他与王氏兄弟的关系为“管鲍之交”,《世说新语》甚至记载“元帝正会,引王丞相登御床”语,司马睿与王氏关系可见一斑。

而当天下大乱,也正是王导劝司马睿离开洛阳,回到封国琅琊(今山东临沂),并在司马睿出镇下邳之时为其出谋划策,最终辅佐司马睿渡江出镇建邺,史书称“晋中兴之功,导实居其首”。

渡江之后,司马睿也并非坐稳。当时吴地士族势力庞大,中原衣冠根基未稳,离开了吴地士族的认可与支持,根本难以立足,司马睿甚至有“寄人国土、心常怀惭”之语。南渡之初,吴人不附,王导会同王敦,在上巳节,陪同司马睿出行观禊,并率中原名士众星拱月般跟随左右,于是吴人“相率拜于道左”,故事真假不论,但王氏在东晋立国并站稳脚跟中发挥极重要作用应是事实。王导、王敦也在凭借扶龙之功极尽尊荣、位及人臣,王敦娶的妻子是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,因此以驸马都尉起步,仕途通达。琅琊王氏如日中天。

王氏兄弟与司马睿相辅相成,比如王导还劝司马睿戒酒,司马睿都听了建议。一段时期内,司马与王氏相安无事,共同经营着长江之南的国土。

权力让人上瘾,慢慢地,司马睿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受制门阀的“半皇帝”,王敦也愈加骄横跋扈,专权擅事。双方不断地试探、挑衅。终于,祖逖死后,王敦由荆州起兵,直指建康,占领石头城,司马睿率百官投降,王敦大权独掌,还师武昌,遥控朝政,不久司马睿忧愤而终,晋明帝司马绍即位。

司马绍即位后,一面安抚王敦,给与“假黄钺、入朝不趋、剑履上殿”之殊礼,一面重用王导、郗鉴、温峤,以备王敦不臣之心。323年,王敦图谋篡位,324年,司马绍起兵讨伐王敦。最终王敦病逝姑孰,王师大胜。

王敦之乱后,司马皇室与琅琊王氏之间回到一个微妙的平衡,琅琊王氏恩宠不减,但家族势力却是江河日下,难出栋梁之材,仅靠王导一人勉力支撑,最终在与门阀内部斗争中,被庾氏取代。

联姻帝室、居上制下—颍川庾氏。平定王敦后,司马绍重整各州,收拢皇权势力,325年,司马绍走完了它短暂却光辉的一生,长子司马衍即位,是为晋成帝。司马衍母亲为颍川庾氏女。即位之初,司马衍年龄尚幼,庾太后临朝听政,庾氏开始在东晋政坛展露峥嵘。庾太后后,由王导、庾亮共同辅政。庾亮以帝舅之尊,架空王导,独揽大权,意欲取代王氏。

其实,在此之前,庾氏与王氏是共同维护门阀地位的盟友关系。司马绍死前,欲假手宗室控制禁军,排斥门阀,庾亮挺身而出,闯宫面圣,维护了门阀地位,并与王导共同对抗卞壶等旧族势力。可见,当面临外敌时,门阀之间是可以搁置争议,一致对外的。但一旦政局稳定,外部威胁消失,门阀各大家族内部的矛盾便会凸显。

元、明二帝之时,庾、王之间有诸多共同利益,矛盾并不显着。王敦乱后,明帝虽仍以王导为司徒,却越来越表现出亲庾、远王的倾向。当成帝司马衍即位,庾氏坐大,庾、王矛盾逐渐公开化、尖锐化。

庾亮执政时,一改王导宽仁政策,用事严厉切峻,得罪时任荆州刺史陶侃、豫州刺史祖约,并不顾王导、温峤等阻拦,坚持要征召在王敦之乱中立有大功的流民帅苏峻入朝,逼得苏峻叛乱。叛乱平息后,京畿一片废墟,民意沸腾,庾亮不得已自贬芜湖。此时,权柄又回到王导手中。王导执政后,修治残缺,发展生产,力排众议拒绝迁都,终使风雨飘摇的东晋进入了一段十余年的稳定发展期。

由儒入玄,芝兰满室—陈郡谢氏。陈郡谢氏初渡江之时,家族地位不高,其上升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,分别由三个人完成,这三个人是谢鲲、谢尚、谢安。

第一阶段,渡江前后,谢鲲由儒入玄进入名士行列,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谢氏家族的地位。西晋末年,谢氏名声不显,谢鲲也未得大名,辗转求仕于诸王之间,屡受屈辱。而后,因当时玄风大盛,不谈玄不得称名士,谢鲲于是改变谢家的儒学风尚,转入玄学,获得高名,得以参与朝政,也使得谢氏家族水涨船高。

第二阶段,谢鲲之后,谢氏家族地位已稳固,重心开始由玄学清谈转向事功学问,代表人物为谢尚。谢尚为谢鲲长子,当时,王导、郗鉴、庾亮先后逝世,“朝廷忧惧”,谢尚得到机会出任历阳太守。两年后,成帝死,政局动荡,王、庾氏皆走向没落,中枢与地方力量都面临重组,谢尚抓住这个机会还镇历阳,为豫州刺史,经营豫州,成为东晋朝廷一支极重要的力量,谢氏家族也有了自己的大本营。之后十余年,谢氏势力渐大,并维系着上游桓温和下游朝廷的平衡,直到北伐失败,豫州被桓温所夺。

第三阶段,谢万失去豫州,沦为庶民,谢氏失去凭借,急需一位领袖扶持谢家度过难关。于是,隐居东山的谢安不得已出仕。但由于桓氏坐大,谢安也只是做一些小官,不曾参与枢要。谢安韬光养晦,隐忍不发十余年,在殷氏、庾氏被桓温诛戮一空的残酷政治氛围下,保全了谢氏,也最终成就了谢氏之后登上门阀顶峰。

简文帝后,桓温图谋不轨,正是谢安与王坦之联手阻止了桓温的企图。桓温后,谢安借太后等宫廷势力逼迫桓冲退回荆州,下游由谢氏掌握。但手中既无军队,也没有谢家子弟外居方镇以为援手,面对统一北方,时刻可能南侵的前秦,和统治上游荆、梁重地,手握精兵的桓氏,谢氏急需强大的武装力量,既为家族,也为朝廷。

终于,谢安利用前秦军压境,朝廷急需良将镇御北方的机会,举荐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,后又兼任徐州刺史,正是在这里,谢玄组建了北府兵,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。淝水战后,谢氏权力达到顶峰。

但随着北方压力的解除,东晋内部的矛盾开始显露。谢家势力日大,已是功高震主,淝水战后,朝廷对谢安久不封赏,反而是谗毁迭起,谢安不得已离开中枢。谢玄也因北伐失利和身体原因,退居会稽。谢氏也从权势顶点滑落,之后的孙恩起义和刘裕代晋自立中,谢氏人物如谢琰、谢混、谢灵运等多被追逃,谢氏风流也被政治风暴雨打风吹去了。

谢氏之后,代之而起的是太原王氏,但太原王氏既没有兵权,也没有能足以左右时局的人物,只是皇权政治回归的过渡一步,是“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终场”。之后,桓玄代晋自立又迅速败亡,成了门阀势力回光返照般的一次迸发。

门阀权力兜兜转转,在四大世族手中依次传递,形成门阀政治趣横生的现象。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朝代更迭,战乱频繁,几段婚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。琅琊古郡的缘起,也因为传奇的姻缘,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。

司马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休戚相关……士族子弟和皇族之间并肩齐驱。

再说说家喻户晓的那个琅琊王氏家长里短那点事,王祥那个继母朱女士,担心大儿子抢了小儿子王览的饭碗,总想除掉王祥,也不知真假?

王览没有同母亲一样加害王祥,总是保护大哥,真是祖上积德啊!妥妥一部家族族斗剧。

据《晋书·卷三十三·列传》记载:览字玄通。母朱,遇祥无道。览年数岁,见祥被楚挞,辄涕泣抱持。至于成童,每谏其母,其母少止凶虐。朱屡以非理使祥,览辄与祥俱。又虐使祥妻,览妻亦趋而共之。朱患之,乃止。祥丧父之后,渐有时誉。朱深疾之,密使酖祥。览知之,径起取酒。祥疑其有毒,争而不与,朱遽夺反之。自后朱赐祥馔,览辄先尝。朱惧览致毙,遂止。

王览,字玄通。其母朱氏,对于其父王融前妻所生的王祥非常不慈爱。王览年仅几岁,看到哥哥王祥被母亲鞭挞,总是哭泣着抱着哥哥护持他。等王览稍微长大以后,就经常劝谏母亲,母亲的凶虐因而稍微收敛一些。

朱氏经常无理驱使王祥做事,王览总是陪着哥哥一起做。朱氏又虐待王祥之妻,王览就让妻子一起陪着。朱氏为此顾虑,也就停止了对王祥夫妻的虐待、驱使。

王祥父亲王融病逝以后,王祥孝顺的名声逐步传播开来。朱氏为此深深忌惮,就想秘密毒杀王祥。王览为人友悌,这就是古代“二十四悌”之一的“王览争鸩”的典故。

《世说新语·德行第一》记载:祥尝在别床眠,母自往暗斫之。值祥私起,空斫得被。既还,知母憾之不已,因跪前请死,母于是感悟,爱之如己子。

朱氏不能以酒食毒杀王祥,就想别的招。王祥独自在一张床上睡觉,朱氏就偷偷过去杀他。恰好王祥起床小解,只砍在空床的被子上。

王祥回来后,得知朱氏为此懊恼,便跪在继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。

朱氏因此深受感动而悔悟过来,从此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王祥。